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

台北當代藝術館:V2_特區

之前某次去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時候,就瞧見了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宣傳單,與荷蘭鹿特丹的「V2_ 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」合作在臺灣展出的ZONE_V2_特區。宣傳單上看起來頗為有趣,恰好逮到中秋假期的機會前往參觀。

台北當代藝術館位在長安西路39號,取道捷運台北車站和捷運中山站之間的中山地下街,在長安西路有一個出口。浮上地面不遠處就是藝術館,位置十分顯眼。除了周一休館外,其他時間都有開放,下午五點半停止售票,六點閉館。

進入藝術館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次特展的簡介。現代藝術經常使用新的媒體,時常媒體本身的性質就是藝術探討的面向。「Unstable Media」聽起來十分有趣,究竟什麼是Unstable Media?是會腐解的紙張、磁盤上整齊排列的電磁紀錄?倏忽即逝的光子?還有更不穩定、更不可預測的:觀眾與藝術裝置之間的互動!現代藝術就是這麼有趣,所有你曾經想過和沒有想過的創意,放在眼前讓你玩。

進館前必須先寄放包包,有趣的是每個寄物櫃都標上了一個流派的名字。我把物品寄放在櫃裡,關上寫著「Post-impressionism」的門,買了$50的門票進場參觀。門票的設計也很特別,是一張實體化的滑鼠游標。持門票當天可以無限次進館。買門票時館員同時也給了我一本導覽手冊,我在參觀的時候沒有先閱讀導覽,而是先去揣測想像藝術家可能要傳達什麼訊息,等到參觀完了才坐下來好好地回顧一項一項的藝術品。展出的物件共21件,數量不多,但都是精選之作。星期天恰好有專家導覽,但我聽的感想是專家講的並不比導覽手冊詳細,只跟隨專家導覽很多互動性的裝置玩不到,會很可惜。

因為我偷懶,所以就不寫下藝術品的內容了。有很多件藝術品都很有趣,有趣到我會在一旁對著牆壁竊笑。在這邊寫出來,以我的文筆又不見得能夠描述出其中奧妙的地方,反而有雷到人的感覺。因此希望諸位看到這篇文章能夠自己去參觀這個展覽,親自體驗一下這些有趣的現代藝術,然後再回來發表自己的看法。

以下是我對個別藝術品的感想,是個人對這個藝術品的詮釋,不見得是藝術家想要傳達的想法。可以想見這種情形是經常出現的,廣告公司努力想要推銷某項產品,我卻只覺得女主角很漂亮。但是藝術嘛,尤其是現代藝術,觀眾對於藝術品的看法原就是藝術的一個元素。
  • Drawn
自己創作出來的簡單圖案躍然紙上,在輸入到螢幕之後真的會跳了!
  • Exatitudes
獨特,還是認同?在這個講求個人特色的時代,每個人的衣著和髮型都想要與眾不同,傳達出自己的風格。然而藝術家卻發現,眾多的「獨特」卻只是另外一種形式的認同!我個人從來就沒有追求過獨特,至少在服裝和髮型方面,所以對我來講沒有那麼大的震憾。我光是要穿的跟大家一樣帥就昏頭了。
  • In the event of amnesia the city will recall
攝影機對著藝術家搖頭很可愛。不過我不太清楚這個題目是什麼意思。
  • The catalogue
製作非常用心的Mockup,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,觀賞起來仍然非常有趣。不過也許是我特別喜歡看console output。我們的資料,吃什麼東西、穿什麼衣服、用什麼保養品,一直被蒐集著,企業才能推銷最適合我們的東西。是福是禍?這個過程不在未來,現在就有,只是大家不常去注意罷了。Slashdot就一天到晚看到這類討論串。
  • Safe distance
用戰鬥機黑盒子紀錄器的影帶加上字幕。我不是很喜歡這個展品。
  • Google will eat itself
不太懂要表達什麼。而且投影機居然壞掉了。
  • Amazon noir
針對Amazon的一件作品。個人認為不是很有趣。
  • Made in Taiwan
用家電改裝成會發出聲音的一些裝置,用電話控制,不算是很新的創意。不過這個是Workshop的作品,和臺灣的學生一起創作的。
  • Zgodlocator/version ZII
很棒的作品。我心中浮現的形容詞是creepy。轉動旋鈕,底下的磁場會改變,在月球表面般的金屬碎屑中就會突然間冒出一個圓球。旁邊的不知名黑色液體更是恐怖,液面上出現振動不停的凸起,還伴隨著金屬聲,活像是電影裡外星人或是變種生物要出場的時候。
  • Yokomono
我不是很喜歡這個展品。
  • Beijing accelerator
看起來最為浩大的一件作品,像是一台模擬器。一次只能一個人使用,所以還排了一會兒的隊,但是互動性不是很強。如果更能製造頭暈效果的話會把意境傳達地更好。
  • Painstation: enhanced dueling artifact
本次展覽的焦點!一定要看!就算說是為了玩這個裝置去看這個展覽也不為過。因此我還是介紹一下這個藝術品好了:這是一個兩個人對戰的遊戲,左手必須壓住兩個按鈕不能放開,右手控制旋鈕,進行古老的Pong遊戲。在擊球板的後方會出現一些圖示,有火燒、鞭打、電擊,如果球沒有打到擊球板而是打到圖示的話,懲罰就會出現在你的左手上。No pain, no game!為了勝利,鞭打和電擊都必須承受下去,因為先放開左手的人就輸了。

PlayStation(雖然現在XBox比較流行)哪裡吸引人呢?怎麼會有人想要花錢,接下一個沉重的任務,耗費許多時間試圖破關?玩電動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,死掉了,讀檔重來再試一次,不停不停地承受失敗的下場,只為了最後的勝利。中間的過程越坎坷,最後得到的滿足就越大。(否則怎麼會有遊戲的「耐玩性」等評比出現?)遊戲所提供的挫折,必須在某一個限度之內,也就是說,不能難到大家都過不了關。

那Painstation是不是個好遊戲呢?比起傳統電動,它所給的回饋更為直接且純粹,你的失敗不在是紅紅的畫面與再來一次的挫折,而是貨真價實的電擊、鞭打、火燒。懲罰會太多嗎?我承認,第一次被電到的時候直覺地縮起了手,也就輸了這場比賽。後來再玩的時候就學會把手掌努力壓住,說實在這三種懲罰也不是真的忍受不了。這麼說來,懲罰也是在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內。玩Painstation時緊張的情緒也不是普通電動可以比得上的!那未來的電動是不是都會變成Painstation呢?
  • Pockets full of memories
看不太出來各個物品之間的關連性。最常見的東西是手機、證件、吊飾、首飾,把頭或手伸進去的也不少。不過就如導覽說的,最近幾年User-generated Content已經流行起來,所以這個主意已經沒有那麼令人驚訝了。
  • Data.tron [prototype]
資料不停的在牆壁上閃過。我走到牆前,線條和數字打在我的身體上,也許由另一個人看來我會像是一個資料流吧?
  • Cheap imitation
創意不錯,不過解析度低了點,看不出自己的外型輪廓。
  • Chinese portraiture
這也是很有趣的作品!一個個人物「掛」在牆上的電視裡看著你,當你到他們面前就會做出一些動作。無言而哀淒伸出手乞討的男孩、拿著抹布擦拭鏡頭的清潔婦,還有諷刺的講手機的和尚。
  • Purple rain
我不是很喜歡這個展品。
  • All is full of love
看完的想法:機器人演A片。雖說是機器人,但暗示十分明顯。也不是真的A片,但是看得出充滿情慾色彩,白色的潤滑劑(?)不停的在機體上滑動。就色情來講其實是個新鮮有趣的作品...
  • Logo.hallucination
在網路上找圖片,嘗試辨認出商標。我想它的「藝術」應該是在於那封律師函吧?用一些電腦技術去推斷犯罪事實,就像是光憑IP紀錄抓人,可靠嗎?
  • Synthia stock ticker
其實看沒有很懂。
  • Global player 4
把地球表面的起伏當作是黑膠唱片的刻痕。有創意的點子,但所得結果不是十分有趣。
  • Feed
這個藝術品讓人看一眼就知道要表達什麼!一盆盆植物在黑暗中,向著上方的電視螢幕生長。沒有營養的電視節目餵養著新一代的幼苗,電視是僅存的養分來源。在臺灣,同樣的裝置,也許我會取名為Euthanasia,或是Intoxication。目前,這些植物還活著...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